新闻动态

嘎子的诞生_徐光耀_丁玲_人物
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01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(来源:河北日报)

转自:河北日报

嘎子的诞生

□李春雷

1955年春节,丁玲邀请徐光耀到她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多福巷的家里吃饭。徐光耀刚刚坐下,丁玲便叮嘱:“一定要写人,要先搞出人物来,拼命地搞人!”

彼时,徐光耀正在中央文学讲习所读书。丁玲是所长,对他格外看好。一次,丁玲在人民大学讲演,公开说:“《平原烈火》比起西蒙诺夫的《日日夜夜》来,只差这样一点点儿,只是这样一点点儿,那就是人物!”

的确,在徐光耀的文学人生中,影响最大的导师,就是丁玲。

也正是从此,他开始了更高层面的痛苦和挣扎。

他,卡在了创作的瓶颈里。

1957年底,画家黄胄硬拉着徐光耀到琉璃厂看画,并撺掇他购买了一幅齐白石的《群虾》。回到家里,看着一群活泼可爱、自由自在的小生命,他的心灵有了一缕明亮。

展开剩余69%

猛然,他想起了“瞪眼虎”。

十几年前,徐光耀就以外号“瞪眼虎”的小战士为原型,创作短篇小说,只因功底浅薄,没有发表。后来,他把“瞪眼虎”又写进了《平原烈火》,但仍是不会造型,笔力散乱。

1958年1月23日,在北京市大耳胡同15号东厢房里,徐光耀开始创作中篇小说《小兵张嘎》。

虽然主人公的原型是“瞪眼虎”,但背景故事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。而且,谁说不是自己呢?童年的自己,13岁当兵的自己,出生入死的自己。于是,他为主人公“嘎子”设定了年龄,也是13岁。

终于,经典问世!

嘎子,最初是一个胆小、急躁、自私的农村顽童。当兵后,仍然不懂纪律,不守规矩,也缺乏责任感。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,在众人的帮助下,逐渐转变成一名勇敢、沉着、无私的八路军战士。其中故事,大家耳熟能详,不再赘言。

鲁迅先生说,人物是小说的主体,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是小说艺术的核心。

所有写作者,都知道去写人物,但为什么别人也有素材、有情感、有决心,也能静心、能吃苦,却是笔下荒芜呢?就像拥有着丰富的建筑材料,却建不成房子,或建不成漂亮房子,又像满天乱云,只是飘浮,却没有形成雷鸣和大雨。平时,我们总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、眉毛胡子一把抓、鸡毛蒜皮满天飞等口头语,原本都是这个道理。再比如书法。我们每个人都会写字,写出的字也都能辨识,但如果从专业书法的角度去考量,则差之千里。因为每个字都没有核心。不仅每个字没有核心,每一个笔画也都没有核心。

全无核心,哪有神韵。

而我们每一个有梦想的写作者,都应该从专业的层面去要求自己。

其实,每个人的心底都是一个沉睡的核反应堆。时代、人物、情感、环境、想象等,诸多元素堆积在一起,组合得更紧密、更紧实,发酵得更深入、更透彻,直到核心点、核心值,才能发生核裂变,才能引爆。

而《小兵张嘎》,正是把作者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抗战故事、抗战精神、时代风俗和亿万读者的想象都聚合在了一起,形成一个大核心,实现了“人人心中有,个个笔下无”,才感动了读者的心,走进了文学史。

总之,嘎子的形象,是真实,也是虚构,是现实主义,也是理想主义。

这些,正是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精要。

(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)

发布于:北京市